不是这么回事。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阶级迁越或者向上流动的定义问题。

“家境不好的学生慎选”,意思就是文史哲专业很难赚钱,或者较之理工科来说,平均工资水平低。

但这是很短视的评价。赚钱不是人生长期稳定获利的办法,阶级跃升才是。

在向上流动的概念里,偏偏“获得薪资”这点,不算是完成了向上流动。

因为在金钱上完成阶级变化,得是你拥有资产的变化,而不是薪资的变化。

比如公司所有,股权所有,版权所有,房产等。

薪资是消耗,没有再生产的可能性。它本身不增值,因因此除非发生转化,不然你本质没有实现阶级迁越。

那其实是要看,理工科专业的就金钱端,是否能比文史哲更快帮学子达成金钱积累+资产置换。

这里指两条路:

第一,积累金钱,纯粹买买买。买房买地之类。

第二,创业或者职场上位,拥有股权的那种。

我们要评判的不是学生出学校的工资,而且根据学生情况,他在金钱玩法这条路上,实际能跃升,长期发展的可能。

而阶级迁越还有其他大量可能,如下:

1.教育层级迁越

比如读硕士和博士。

比如各种有效认证的职业证。比如教资,注会等。

因为被认证的知识资本是可以直接转化为金钱或者权力的。

那我们其实就要评判类似的场景:

某985和211的同专业,你要选择时,如果你毕业就工作,那肯定就选985妥当。如果你要读硕博,那应该选择其中有硕博点,且招生人数多,渠道通畅的那个。

文史哲vs理工科,你则要评判以下内容:

哪个获得硕博更容易?其硕博转化为金钱或者权力的渠道比例是多少?通畅与否?

2.城市层级的迁越

其中城市层级的变化会带来机会资源的变化。

第一种,是发展可能性。

第二种,就是落地本城市,发生居民身份变化,从而实现跃升。

比如你是从某山村小镇,到了北京读书。从而短暂获得了北京的居民身份,且作为应届生,你的未来工作增加了获取身份的可能性。

那就选择大学的角度,某四线城市的理工科,那就不如北京的文史哲。

因为即使你短暂居住。你以城市居民的身份在这里,拥有和使用的资源是不一样。

最简单的,你在北京定点是地坛医院,它的医院水平和四线城市的地方医院就是不同的资源等级。

当然,还有世界知名的润学,也是这个范畴中的产物。

3.权力身份变化

在中国,很明显就是体制内外。

这个属于权力置换资源的玩法。

即为体制和编制。

在体制内工作,以金钱评判工作价值是不ok的。

因为体制内就是权力主体,它的玩法是用权力身份置换资源。

很多关于体制内的讨论,评价的关键点有问题。不要仅仅看工资,要综合看它以权力身份置换了哪些“资源”?

因为在这个身份里,权力直接转化为金钱的部分,有一部分被法律限制了。而有一部分,也被强保障了。

那就这个可能性来看,如果想要把握这类渠道,玩权力跃升,那就要评判:

文史哲和理工科,哪个更容易获得体制进入权?哪类可以更好跃升?

4.婚姻

众所周知,结婚这件事是实现阶级跃升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考虑阶级跃升本身的时候,我们依旧要把这个纳入其中。

比如,就婚恋机遇来看,文史哲能接触到更高阶层的人比较多?还是理工科比较多?

比如,就婚恋取向来看,选择和文史哲婚恋的人群层级是什么?理工科的层级是什么?

这里面还有一个动因,就是性别因素。

文史哲男性和女性,理工科男性和女性,在婚姻选择借以跃升上,数据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做选择时,要基于学生性别,把婚恋跃升考虑进去。

比如很多家长让女孩读文科,然后进体制。这条传统道路经得起检验。

尤其是比较穷的女孩,在这条路上获得阶级迁越的节点很多,尤其是婚姻这块。

而假如是比较穷的男孩,那他考了文科之后选择走这条路,也有另外的走法。比如祁同伟这种。

如果他通过学中文系,加大了自己进去体制的可能,然后通过婚姻,找到了能依靠的实权老岳父,然后对方给予他精心的栽培。

抛去道德不谈,婚姻迁越还有天王嫂培训班这种套金龟婿的,以及底层小保姆吃定年老雇主,然后事后分家产的。

高级一点的,前些年还可以用婚姻对象去撬动身份资源。比如为了户口,嫁北京户;又或者为了绿卡之类的,嫁外国人。

当然,这些选择,因为这几年户口对应的城市资源,以及中国城市资源差,中西方力量对比差额,在逐渐衰减。

但这的确是另外一种迁越的可能。只不过要大量依靠个人主观能力,且低道德感,还需要脑子,绕开法律边界。

5.就是推倒过去的,重新分蛋糕

这个可能性小,就不展开讲了

其实当下人们开始在这中间摇摆,其实还有阶级迁越之门逐渐关闭的因素。

既得利益的阶级内部开始互相繁衍联系,拒绝更多人分蛋糕;

上中阶级争夺蛋糕,导致某些中等层级原本的蛋糕就变小了,阶级跃升之后则很难实现置换;

这种“窄”,也是在当下很多人迷茫的重要原因。

而做这种选择的时候,永远不要二选一。

首先,要实际考虑学生自己的情况。

你的穷,穷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够穷,阶级迁越的可能性反而会很大。

中产也觉得自己穷,但是这又是不一样的穷法。

要实际考量一下家庭资产和资源,要去做之后的链接。

比如你家里就是一门老师,那你当老师就是有资源优势的。

除去资产,还有家里的人脉,更难听一点,这个孩子的美貌和性格,有没有可能实现婚姻为主的跃升。

以上种种,考虑其中,再匹配选择。

其次,文史哲和理工科,还有学校层级之分,硕博点区分,城市区分,学校平台就业方向区分。

以上这些,要做客观考量。

在考量之后,对标家庭情况和孩子个人的意志,确定他选金钱玩法,教育迁越,权力玩法,身份转化,还是婚姻玩法,或者选二选三选四叠加?

这样子两边匹配,才能有最优解。

当然,最好就是协调因素,匹配背景,利用已有资源,在发展道路上匹配尽可能多的阶级迁越点,要增加阶级迁越的可能性。

而不是看毕业生薪资收入调查。

当然,选完之后,方才有事在人为的实践过程。

ps:比较之前,我更喜欢疫情时代。

因为对于要入“窄门”的人,或者已经入门的人,它是坏的。

但是对于能出门的人或者在门外的人,它是好的。

专家不会告诉你,但二十四史会告诉我们的是,最大可能发生阶级迁越的时候,应该是格局混乱的时期。

越是真心实意向上走的穷人,越要学会热爱混乱。

嗯。还有,如果特别穷,或者特别想向上迁越,野心勃勃的那种。

我无条件推荐文史哲。

因为文史哲一定意义上会教“统治手段”。而理工科的教育体系里,崇尚一种“有用论”和“工具性”。

以穷人的资源来看,一旦他相信了有用论和工具性,那基本这辈子都没法翻身了。

我可以很委婉地说一下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为什么看起来没用。

因为搞统治的,本来就不用当工具,而是需要其他被当工具,顺着自己的逻辑来走。

有些理念被界定出来,本来就是用来规约别人的,不是评判自己的。

如果有条件,先理后文是最标准合理的权力晋升路线。(参考一些敏感人物传记,懂的都懂)

稳定的时期里,物质创新会先于理念创新。所以物质创新者和稳固统治者,他们获取跃升的可能性最大。

比如,在2000年初做生意创业,或者在体制内。

太穷的底层,则以读文为先,先掌握理念,再资源实践。尤其适合大变革时代。(可参考五四运动里各种历史人物的起点,你很快就能发现这个规律。)

因为这个时候,时代动荡,思潮变革会走在前面,搞意识形态的人,很有可能优先掌握资源。

比如,懂得都懂。中国现当代历史翻一翻,看看时代变革节点上,什么人先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