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压榨未来
作者:王海滨
经济学家讨厌通胀,也讨厌通缩,喜欢轻微的通胀,某种意义上讨厌通缩甚于通胀。但实际上通缩对穷人是有好处的,其手中的货币购买力会增强。那么问题来了,通缩会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就业减少,也就是穷人更容易失去工作呢?其实这个问题在于通缩是供应制造的,还是需求制造的,还是货币数量制造的。
实际上通缩不会这么简单呈现,日本的通缩是社会总需求下降造成,但起因是泡沫崩塌后,债务与银行坏账导致信贷扩张终止造成。在通缩周期里,利率高涨,经济收缩,则就业减少,工资减少,人们的总购买力也就下降了。这是基于现代的经济负债理论,是向未来借钱。通缩下信贷收缩,就是向当下收率。
紧缩下,信贷既然剥削未来的年轻人难以做到,当下的购买力当然就无法支撑过高收入了。而中国和美国的问题是通缩与通胀一起存在,中国供应将大多数商品成本降低后,日常购买力强了,但货币宽松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和其它资产泡沫,教育与医疗成本上升,无产者购买力下降。
因此,在贵金属货币时代,通货膨胀只在部分地区存在,比如十六世纪白银涌入的热那亚。常见的是通货紧缩,比如宋朝人藏铜,明清人藏银。按照纯粹的经济学实验室,此时的经济扩张基于生产力,人们的购买力平衡,甚至更强,但因为有权力这个机构在,赋税不平等,带来了大规模的压榨和兼并。
现代法币体系基于国家主权信用,基于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对比,得出汇率。而信贷扩张则实际上是提供高于生产率的通货,过高的通货带来过高的经济扩张,生产过剩就产生了,于是商品价格下跌,但是资产教育医疗养老保育价格上涨,容纳了这些流动性。无产者与未来的年轻人被压榨了,医疗教育保育价格上涨。
教育保育是未来的年轻人负担,医疗是过长的寿命来负担,当下的地产价格是无产者无法规避的成本,这就是货币滥发和通胀带来的所有核心逻辑:压榨未来。但基础商品却因经济扩张、生产过剩变成了通缩,社会总需求不足。
但是当现代中产,也就是税负、房产、教育、医疗、保育、养老负担最重的一个阶层,拒绝生育之后,底层更愿意生育–因为有补贴,未来的人口质量下降,补贴更加严重,税负更重,中产阶级塌陷,就进入负反馈螺旋。实际上人口老化就开始了,未来就会崩塌。
上面这一段,我在公开文章里提了,来到我们没有讲完的逻辑。
现代金融逻辑和会计原则是现值,也就是当下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用利率、收益率、回报率来体现。货币金融学把此列为融资的主要支柱理论,也就是债券融资的核心,投资者因此根据这些数据来投资债券。
吸引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回报率,实际上在债券收益率,也就是利率下降的趋势下,价格上涨,这里面有具体的公式,就不展开写了,因此得到一个足够高的回报率。
这也是当收益率上升,也就是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则下跌的原因。
债务规模因此在持续扩大的时候,债券市场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足够支撑人们把资金注入的,这适用于利率债市场,也适用于信用债市场,只不过在糟糕的状态下产生了大量垃圾债。
其中国家的债务扩张是容易的,因为其背后是主权信用,用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税负来作背书,实际上是以整个国家未来的科技、文化、人口增长实力来做扩张。
这里面有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一个在这三方面都具备增长潜力的经济体,其实在债务扩张上有着充分的基础。
但是在现实世界,人口老化首先来到了发达国家,给债务扩张带来一个瘸腿,也就是想未来借钱偿付的背书少了一块,日本、欧洲都陷入了这个困境,美国部分陷入了这个困境,但因为是移民国家,其不仅仅是对单纯人口的吸引,对技术人口的吸引是支撑债务扩张的基础。
而美国的文化产品是全球第一的,不仅仅是高科技方面,其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管理服务服务业等等也非常强势。
对于地球上其它的经济体来说,债务扩张就不是那么美好,也就是往未来借钱这件事,如果无法落在科技技术增长,或者传统的生产率竞争力上好于其它经济体,或者人口增长受限于老龄化,则债务扩张就会陷入商品通缩、资产通胀、教育医疗养老保育通胀的三重结构。
实际上由于很多国家不具备自己生产商品的能力,进口又需要大量外汇,则陷入商品也通胀的状态,这就是普遍贫困国家的粮食饥饿问题。
回到今天的世界,长期来看,大规模的债务扩张,由于中产阶级遭遇税务不友好、房地产、教育成本、医疗成本、保育养老成本的上扬,开始少生或不生小孩时,就带来一个未来的问题:未来债务负担者不见了。要依赖高科技、文化产业、资本利得,很显然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这几个要素的。
而由于中产阶级塌陷,底层不愿意在教育上付出,或难以付出,则意味着基础科学和科技研发这一块也会逐渐缺少未来的年轻人 。
只剩下文化产业和资本利得,很显然前者只有寥寥无几几个国家能提供,后者则是G20等老牌发达国家有足够的资本积累。
对于中国来说,高科技遭遇美国遏制,但是在制造业的生产率竞争上,中国在电子集成、机械、化工、医药、纺织业等方面仍有产业链和成本优势。
但由于人口提早老化,年轻人减少婚姻或生子,对于未来也不太乐观,中国的财政收入仍需要去支撑公务员体系和民生开支,对于基建投资或许慢慢要缩小了。
美国之所以遏制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显而易见竞争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中国如果在高科技上抵消美国的优势,则美国的债务扩张也就出现第二个瘸腿。美国当下的问题在于税负,直接税的重负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和中产阶级个人承担了,大企业和富人借助于各种方法避税,底层躺倒接受福利。因此其税务扩张是债务扩张的基础,也存在大量的问题。
欧洲以德国为例,不得不大量引进难民,实际上是要扩张人口,来为未来的债务提供偿付者。
日本则进入了当下的控制模式,其高达34%以上的派遣工、临时工等等以低工资、低社保的优势,来躲避社保税负。其老龄化实际上无法负担未来的债务扩张,高科技和部分文化产品优势,以及资本利得的收入用来弥补债务,但每年财政预算的一半靠借贷,这还是在重税的基础上,已经说明未来的举步维艰。日本也不得不放开移民,以及依靠自动化机器人来维持生产力。
来到碳中和的问题,气候变暖是过去数代人,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的熵增,也就是这数百年的人类积累的碳排放,要在这一代人去解决,必定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新能源的成本极高,如果第三世界国家得不到发达国家的补贴,在发达国家实际上已经转移了高排放工业的状况下,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不仅仅是相互残杀竞争,还带来碳中和成本的急剧上扬,更加艰难。
世界的主要年轻人都在第三世界,但因为他们的国家多半政体政局混乱,工业化艰难,而其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普及率也偏低,更不要说在文化产品上的弱势,资本积累也谈不上,属于纯消费区域,为科技、文化、意识形态、普通商品、食品提高消费市场,以基础矿业或旅游业、或劳务输出、卖淫等换取外汇收入。
未来能够脱颖而出的,必定是年轻化的国家,有了外来投资,可以通过债务扩张作基建、教育投资,实现工业化、科技增长、文化产品输出的经济体。
因为发达国家的富裕资本需要一个高收益的回报之地,除了高科技和文化产品,这种新兴市场也更快速获得回报,如果过去三十年的中国。
至此,我们说清楚了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全球政治经济全息图。
在这个背景下,货币的持续扩张会带来严重的贫富差距,中产阶级塌陷,年轻人绝望,民粹主义蔓延,国际之间的恶性竞争更激烈,以邻为壑的行为会越来越猖獗,全球化重组表现在供应链重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回到孤立主义,也即是所为产地即消费地的紧缩状态。
你也就更能够从中看到风险和机遇,看清楚了未来。
这是长期投资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