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佩子临

聪明人是少数,智者则是极少数。

聪明人在任何时间点上都很容易看出来,在人群中出挑;智者在某一阶段很难看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显山露水。

社会的金字塔为什么恒久稳定?因为无论哪个年代,不同层次人的比犹如同飞天茅台的配方,稳固而一成不变。

首先是那些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不能称之为笨人,因为“笨”多少带着一点生理学描述的意味,而种族智商的个体之间并不存在悬殊差距——东亚智商平均都有105,你只要在看我这篇文章,智商起码都在110以上。

因此把这部分人称之为庸人更为合适,就是婊学习惯称之为的“盲流”。

庸人是整个金字塔的基石,除了少部分,大部分智商都没啥问题,也不缺乏知识,但是习惯性地懒惰,这种懒惰表现在各种方面,常见的比如很多瞎勤劳却一无所获的人,学生时代表现为毫无学习方法,死读书的人:

勤奋式懒惰

进入社会阶段,则是随大流,所思所想和大多数一样,很少思考事物运作的本质规律,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但是却时常心有不甘。

庸众之上的,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

这部分人意识到了上面那部分人的问题,因此他们需要找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尺,往往会皈依某一种宗教,比如被成功人士古伦木批判的那些勃学群里的信徒(古伦木称之为“互联网贱畜”),学不到曾博思想的精髓,却成天跟在后面ZS,三本,叫嚣个不停,以为自己格调比普通万本生高明——但是真的遇到一个有价值的信息,譬如铪交CS研究生没招满有机会之类的事情,全都视而不见,被乌泱泱的噪音淹没,继续集体狂欢。

之前写两个因为接触勃学而失足的女性案例,各位也可以参考翻查。

再往上的,是真正聪明的人。

这部分群体存在护城河,且存在细分化——真正聪明的人之间,还有一个小金字塔。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接受这套鄙视链。

黄鸿基去清华套磁,先自称南邮,然后吃了闭门羹,遂伪造北大学生卡,成功打入圈子。

知乎上很多成就一般的清华学生,最喜欢参与学校荣誉的论战,因为作为鄙视链上游的他们,是无法容忍这块牌子有哪怕一点污点的。

如最近知乎某答案下面,一个海外党质疑清华的科研水平,马上就有不少“爱校党”予以反击,有一个从上世纪流传下来的口头禅就是“你算什么东西”,一副文人酸腐气跃然纸上。

而少部分真正的大牛,因为眼界提高,反而不屑于当“学校荣誉捍卫者”,比如勃的学术偶像,清华特奖去了MIT之后,就感慨:一个“美国非藤级的二类院校”,其科研资源,学术水平都比清华好太多了。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清华也是三本。

这个和去看望老师的,大多不是他们曾经口中的“好学生”这个现象的深层原理是类似的。

因此,真正聪明人这个群体,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表面客客气气,实则自诩清高,并且具有极强的地盘属性,且有很强的内斗属性——我是藤校的,你是公立的,我比你高贵;你是南邮,我是清华,我就是不带你玩,你日后发达了,进了加州理工,我就是看不惯你,找人组团举报你;你是清华,我是浙大,我一辈子三本,无法洗白,一辈子只能失败ZS。

真正的聪明人就是如此——做题家思维让他们擅长依附秩序,却不擅长创造秩序,总是觉得我最牛逼,谁也不服谁,从而形成内耗;而他们同时也瞧不起笨人,不愿“上山下乡,体察民情”,只愿踩下顶配辉腾的油门,在W12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绝尘而去,消失在街头拐角。

溅别人一脸泥水是他们愿意与笨人发生的唯一物理上的交集。

因此大部分真正聪明人下限有保障,但是上限的天花板坚如磐石。

位于塔尖的才是智者。

他们有一部分与真正的聪明人存在交集,但往往并不在“小金字塔”的上端。

但是大部分人如同开头所说,看不出来,所有看得出来的都是马后炮的历史学家的挖掘罢了,诸如马云在西湖和外国人的留影或者伟人从小就立志高远,野心勃勃。

和真正聪明人不同的是,智者往往擅长融入,这种融入是发自内心的,和很多名校搞NGO或者去支教的放下身段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带有明显的“精致利己主义”色彩,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短期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唯有融入,才能真正把握到一些人性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到复杂维度的细节——这一点,我在上一篇系列一中关于信息筛选的部分已经详述了,通俗地说是兼具逼格律政女和三本盲流的书单,并且都能共情。这里是为补充,是针对人。

然而,中国主流教育实际上是培养或者更残酷地说,是在筛选聪明人,但是对于真正的智者,是无法考察出来的。

所谓学霸崇拜,就是“聪明人情结”,然而如果你自己不是聪明人,却有聪明人情结,无疑下场会很惨;最可悲的是,你明明有成为智者的可能性,却被一些自以为聪明和位于“小金字塔下游”的人所蛊惑,进入一条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