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对于学习的态度
作者:钟晓迪
屁股决定脑袋,经历决定经验。
小姑娘,你还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看一个人的言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她的屁股和脚印。
你说的白如冰“姐姐”能够代表清华大学中相当基数的一类人群——勤奋、踏实。我本人非常欣赏这类人,我觉得中国人中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做到这样,那中华民族赶日超美指日可待。他们成功的要素是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中断的积累,时刻保持着比较机械的进度,稳定,没有变数。不会出现大的起伏,更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论聪明,也算相当可以了,虽然不算绝顶。但是他们用汗水和成绩证明了自己,在高考中,他们超过了99.9%的同龄人——这是一个让任何浙大三本学生都难以望其项背,只能来生再续的成绩。
相信这段经历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打上了深刻烙印的。所以他跟你谈起这些,完全是出自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是可信的。同样,白如冰就是那种在清华大学随处可见的平易近人且负责的同学,出于对未成年人心理的保护,他只会说该说的,绝对不会说不该说的。
关于智商和努力之类相似的问题,白如冰和曾博曾经有过一番有趣的讨论——大概是关于爱因斯坦,冰觉得爱的诞生,环境等后天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勃则坚称爱的诞生完全就是一个基因突变的产物,完全只能用天才来解释,因为爱因斯坦完全超越了时代,作为一个变态个体的存在,根本没有什么环境能够熏陶到他。两人你来我往辩论了一番,冰挖出了爱因斯坦的家庭背景,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但勃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平时说话,提问经常犯二,和弱智的低能儿一样,但关键时刻还是蛮屌的,并没有另起炉灶,搞别的例证,而是直接针对冰的例子,从逻辑的角度给予反戈一击,用冰的例子反证了自己的观点——辩论中最牛逼的招数不是顾左右而言它,类似川普希婆之间的那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而是顺水推舟,将计就计,见招拆招。后来才知道勃当年是搞过辩论赛的,难怪套路如此屌,冰一看水这么深,恐有疑兵,不宜冒进,就趁早退出了辩论。
以上的事迹说明了,曾博是智商论的坚定支持者——原因在于,曾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作为聪明的受益者,一方面会以一种优越的眼光看待不如自己的人,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处在比较高的平台,尤其是去美国之后,会更加认为自己的聪明不够,如同百万富翁有更多的机会遇到更牛逼的富豪,反而觉得自己是穷光蛋。
那么考上清北,到底哪个最关键呢?勤奋?聪明?或者还有环境?方法?
其实大众的一些说法是只见云雾而不见泰山,譬如环境不能作为单一的归因,因为环境是把拥有相同特质的人筛选在了一起,所以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方法呢?同样不能单的作为归因之一,因为最牛逼的方法,往往都是自己发现,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完全从别人身上借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要真的学清华学霸马冬晗搞什么一日学习计划表,密密麻麻的把24小时排满,不到一周你就崩溃了,或者学习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搞什么七七八八的什么捏冰训练意志力,XX记忆法啥的,你就真傻X了~
因为,方法论的提炼,是这个世界上最牛逼的素质,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个角度上说,政界精英,譬如白宫的幕僚长,中南海的办公汀官僚、商界精英,世界500强CEO、对冲基金创始人,乃至足坛牛逼教练譬如穆里尼奥,都是精于此道的人,只是不同的领域而已。
与之等效的素质还有:野心和时局判断力的统一,概念的认知能力,逻辑的构建能力,执行力的开启和稳定性,关系的编织以及条理化的检索,等等。这些学霸是不会跟你说的,因为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们不是认知心理学专家,并不准备写一本书;对于有一部分有这个能力的人来说:说这些显得太Geek,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吴佳俊接受记者采访时会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是比要求的多做一点。呵呵。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像他这样的聪明人,在那种无聊的场合,只需要摆出一副谦和低调,又红又专的清华人的样子就够了,没必要说得太多,这个过场只要给自己的经历上填上一笔足矣。一来,他知道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人——也就是上面打黑体字的部分存在两个以上短板的情况,跟你说了也没用。好比癌症晚期的患者,我给你定一个长效长达五年的营养和体适能提升计划完全是扯淡。二来,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清华特奖答辩拿到奖的当天晚上,还要继续赶几个通宵的论文投TPAMI和CVPR…
知道什么是精英么?这类人物的每一分钟,要么是在给人类文明的进步添砖加瓦,践行着人类是一种高等智慧生物的定义;要么是赚到让你瞠目结舌的财富;要么是在一张纸上签下几笔,就改变了包括你在内的上亿人的生活;要么是上遍你只会在二维平面才能看到的美好肉体,或者体验其它感官的快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他们要时刻保持体力,争取在有生之年更多的攻城略地,满足自己日益升高的快感阈值,在死之前能够说出保尔柯察金那段烂俗的格言。
方法论的提炼,小到个人,大到集体,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一环。你问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会回答你:是系统的运行。但凡是系统运行,就涉及到流程优化的问题,由于人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根本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那些大白话说了等于没说,就和省委书记或者某CEO接受记者采访,基本上不会要太多真知灼见,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为情况而变数的问题。
不同的人,不同要素的投放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究竟是勤奋还是智力更为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差异,如同几百杯成分不同的鸡尾酒,配比完全不同。
因此倘若你具备提取方法论和运行系统的能力,那么学习阶段不过是piece of cake,因为相对来说,学习的本质是处理好自身大脑与信息这个二元系统的运行——尽可能稳定且尽可能高效。由于这个系统中的很多因素都是确定的,比起更加复杂的系统,比如政权、企业、球队,纸面上看要更容易些,当然实际却不是这样。
因为,一个人是否擅长运行某套系统,本质上是微观的认知层面的各种参数的叠加。这些参数往往是动态的,动态的参数发展走向往往会涉及到随机事件。而一旦到了某种地步,即便动态参数的发展遇到的全是黑天鹅事件,也不会触及到期望的底线,这就是所谓的你具备某项事务的潜质。
我坚信客观世界,至少是学习这个领域量化的绝对性。我认为,一个普通水平的清北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是可以量化并被表达出来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小学生,只要你各方面达到了这个标准,都是可以考上北清的,说实话,学校教育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是浪费时间,其实真相或许是——少年班十二三岁上大学才是常态。只是由于大部分有资质的天才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供养,才不得不跟随大部队的进度。
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其生成的合理性,却又有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即有一种完全颠覆你三观的存在,也就是真相。
高中生甚至相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待问题不从量化思维和科学精神入手,反而从唯物主义、经验主义或者鸡汤的角度出发,这是不理性的。学习这个事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并不涉及意识形态,所以关注其本身,Focus on what you can do with your skills and abilities in the time that you do have,you can immerse yourself in it and control it~
独立思考说得容易,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比如班主任跟你说:高考时残酷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们要面临的是几百上千万的同龄人的竞争…什么高考就是战争,考一本你拿刺刀拼掉旁边的十个人,考985你要拿机枪扫掉周围的一百个人,考清华北大你要拿原子弹炸掉这个考场和你一起考试的几千人。。。。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真理且形象?
然而是狗屁。
真相是:理论上高考不存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只存在个体在筛选的正态分布的山峰上攀爬。过程是以技术手段为体现,虽然过程是复杂且隐秘的,但绝对不会有鸡汤式的宗教性质。
千万不要去看什么高考状元访谈录,里面太多的鸡汤,还记得《读者》上面有一篇文章,叫做《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作者是北大光华的一个女生,07年的文科状元。这种东西看多了,会降低你的思考判断力,对你的目标实现除了有安慰剂的作用意外没有任何卵用。
一个政治正确的人,我是从来不会多看一眼的。真知灼见只会存在于一些异类的身上,他们尽管不完美,但却能给你一些本质的“纯粹理性批判”——比如王垠,曾博。这两人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精英,虽然是以失败者的面貌出现,或许一辈子也很难成功,但他们确是夭折的成功人士。
不要搞鸡汤,不要搞经验主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科技发展的支撑点就是以量化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探索。今天的高中教材,也不会跟你讲九章算术,而是牛顿定律,然而大部分人学着“建模”思想,微元法搞压轴题,却没有把最精髓的理性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思维架构之中。以一种“非精英的”普通人视角去看待一切事物,何时才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