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培风客

由于这篇文章很长,所以我把结论写在前面,我觉得有三种方法可以应对生活的无力感

  • 正确选择努力目标
  • 定义努力的抓手,抓手的所处环境,和环境所处的不确定性
  • 主观处理工作抓手,客观看待工作抓手和环境的关系

在运气不差的情况下,你可以改变环境,正如改造自然是人类劳动的目标,改变环境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的目标了。

大部分的无力感来自你选错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少部分的无力感在于你不知道怎么处理或者达到本可以完成的目标。

据我自己的观察,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人,都是非常勤奋的,但与此同时,或多或少有一种无力感在侵蚀着大家。

而且这不是个例,某种意义上也和贫富无关,上市公司老板担心政策和经商环境的变化,而这些事情同样不受自己把控,农民朋友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但考试成绩也不受自己把控。

我觉得这种无力感的存在反而是合理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活在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世界里面,当你从主观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自然会有一种无力感。就像你面对一头大象会有无力感一样,这个世界就是一头比你更大的大象。

我并不是想教会大家如何去打败这头大象,我觉得人在与世界的搏斗中终究是以失败告终的,我们的死亡是注定的。但我觉得有一些方法,可以让你去驯服这头大象,或者和他更好的相处,当你面对一个驯服的大象的时候,你并不会有无力感。

images

用上图作为例子,我觉得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四个层级的

  • 已知的未知(除非你狂妄到觉得自己全知全能)
  • 环境(你所处的大环境)
  • 对象(你具体操作的事情或者工作的抓手)
  • 自我(你自己)

而我们去完成任何事情,就是从自我出发,以对象为抓手,尝试去改变或者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这句话用先贤的语言说,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

我觉得还是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会更好一点,比方说,当你在黄金上做投机交易的时候:

  • 自我就是你自己
  • 对象就是你所交易的黄金期货合约,黄金股票,ETF,或者实物黄金
  • 环境就是当下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
  • 已知的未知例如“TIPS和贵金属的相关性到底为什么存在”

我们把这个对照放在心中,去思考自我,对象,环境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一般来说

  • 自我与对象的关系主要拆分成两点:主观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工作时间长度
  • 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客观的理论和实证经验
  • 环境和未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我们一般用不确定性代替。

比较难受的是,无论是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客观理论和实证的不匹配,工作方法的错误,工作态度的问题,工作时间长度的错误,都会让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无力感是非常正常的。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工作方法没问题,然后你因为实证经验,你觉得贵金属在波动率高的时候表现好,然后2020年3月6号买进去,接下来一个月你都不开心。

或者说,你工作方法没问题,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然后最近看新闻发现贵金属价格是被人操纵的。这就是已知的未知改变了环境。

这些事情都会导致你产生一种痛苦的失败感。我自己觉得这种无力感和失败感其实还算好,因为你至少知道自己失败在什么地方。很多时候生活的无力感是由你搞不清楚对象,环境导致的。所以下面我们进入正文的时候,解决生活的无力感里面必须有两条:

  • 准确定义对象,环境和未知
  • 根据上面说的方法,依次去解决问题

我知道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难道依次解决问题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么?

这其实是个非常经典的战略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

如果有一个事情,你使用了你认为正确的工作方法,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然后理论和实证也结合了,最后始终没有改变环境。那么只有两种可能

  • 你选择错了目标
  • 你运气太差了

这就像什么呢,比方说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你每天练习芭蕾,然后练习时间比别人长4个小时,你熟读了所有的理论知识,你也找到了同伴练习。最后你没有变成一个芭蕾女演员。这很有可能是战略错误。

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你会发现,其实真正解决无力感需要的是比上面两条更重要的第三条“选择合适的目标”:

这个其实很哲学,人的生活是人从自我出发,去改变环境,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但经常在你做完事情之后,你会发现两点

  • 这个事情能否做成是你的内在决定的,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你更容易完成适合你完成的工作
  • 事情会改变你,导致你的内在改变

这就是说,我们说的“以终为始”,其实不一定对,你真正要做的是,在你开始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先想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干这个事情。然后再去定义对象,环境,和未知。然后再使用合理的工作方法。

比方说,如果你作为一个投资者,你没有产业资源,你没法去看每天贸易商的库存,那么你其实就没法做到客观层面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那么如果你去做这个事情,比方说你去交易螺纹钢,你顶多可以在自我和对象这个层面达到自洽,你没法在对象和环境这个层面达到自洽。

如果你做之前就想好这一点,你干嘛要做呢?

那你干嘛不去做一个不需要看库存的贵金属呢?

这就是战略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问题了。

这个战略选择问题其实最重要,但我知道他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学会的,所以我还是把时间更多放在更基层的两个问题上

  • 如何定义对象,环境和未知
  • 如何处理对象,环境和未知

你想做的任何事情,不管看起来多么夸张,他都是有对象,有环境,有未知的。如果你找不到对象,找不到环境,找不到未知,那么你肯定没有在做事。

比方说,你觉得美国贫富差距太大了,你决定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方法是在知乎上发文呼吁。

那么你的对象就是知乎上的发声,你的环境就是美国的贫富差距或者与之相关的宏观背景,未知可能是美国到底要不要再来一次MMT这样的问题。

这个事情中,从自我到对象的映射还算是正常的,你可以通过正确的工作方法来完成,它麻烦的地方在于,你工作的对象根本与你想改变的环境无关。你在知乎上写几百万字也和美国的贫富差距无关。这才是问题。

这是一个经常犯的错误,就是你想改变的是环境,但你找不到改变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思路:

  • 从环境里面找一个对象,不考虑自我的能力
  • 从自己能做的事情里找一个目标,不考虑它是否在环境里面

我自己觉得前者更容易刺激你成长,因为改变自我总是比改变环境简单,你学一个新能力,比你去把一个不属于环境的东西塞进去要简单太多。

写在纸上你觉得这个没什么理解难度,但生活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尝试用自己的想法改变世界的人多了去了。比方说如果一个人买基金亏了,他最应该的是减仓,但往往拥有主动减仓决心的人很少,但很多人会选择去股吧骂人。但骂人不解决净值问题。

这就是第一种常见的错误。

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是,工作方法的错误,比方说,就用黄金的例子,有一个人张三他知道黄金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也了解不确定性。他就是想适应贵金属的环境然后在里面赚钱。但他就是不交易,他什么都懂,但就是没有工作对象,纸上谈兵。

简而言之,我觉得在对象,环境和未知的定义里面你要做到下面三点:

  • 明确自己的诉求,是改变环境或者适应环境。选择正确的环境
  • 在环境中选择一个对象,然后尝试以此为抓手
  • 接受未知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的事实

比较有趣的是,这个里面是没有自我的,但自我无处不在,你自己的诉求是什么决定了你想处理或者适应的环境是什么,你的能力边际决定了你的工作对象可能的选择范围。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年轻的时候你去看事情,你看到的都是环境,你想改变的环境,你不满的环境,你想待的环境,面试的时候HR问你“How do you see yourself in 10 years”,你也答不上来。长大后你会慢慢变得自我,你看到的都是对象,你可以改变的东西,你的工作对象。最后成熟的时候你看到的就是自我了,我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所处的那些环境的总和,我过去工作过的总和,把我塑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很多人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就是说,当他看清自己后,才真正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环境里面处理什么问题。

这很难,我也不奢求,但至少想一想,如果做不到想清楚自己想要在什么环境里面朝什么对象干事情,那么至少,明白自己现在在什么环境里面,工作对象是什么。

如果明确了对象,环境和未知。

剩下的工作方法其实是简单的。

其中自我-对象的工作方法是主观的,因为里面有自我,从对象到环境的工作方法是客观的,因为里面没有自我。

主观的方法主要是三点,工作方法是否正确,工作态度是否端正,以及你是否工作了足够长的时间。

其中第一点往往通过学习和观察来体会,第二点是自我的映射,你没法对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端正态度。

第三点是最有趣的,有一些工作对象,所处的环境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时候,它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长来体现价值。比方说职业的扑克选手。也许他的胜率只有60%,这意味着这个事情的不确定性有40%,对于一个机械行业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但对于投资或者扑克来说这是常态,那么一次,或者两次的结果不达预期,对于这个选手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一个冲压件,生产两次都不合格,那肯定要看看机器有没有问题。

这种更大不确定性的工作,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长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但它的好处是,越长的时间,意味着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越强。至少经验更多,因此他们也更愿意为经验付费。

比方说,老师教学生,即便按照同一个方法教,教出来的结果也有不确定性。医生治疗病人,即便都按照基本流程走,也有结果的参差。

所以这个过程中,我建议是,选择一个不确定性大自己又喜欢的行业,正确选择工作方法,然后端正工作态度,老老实实用时间去应对不确定性。

而在对象-环境的映射里面,客观比主观重要,因为这时候自我已经不在其中,你其实已经完成了对象的改造,你在期待对象的改变可以带来环境的改变,或者适应环境的改变。

这时候你要思考的是,理论上,环境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比方说,滞胀环境下黄金表现不错,就是一种关系。第二个要思考的是,实证情况下,这个关系是否成立。理论上说,通胀高有利于黄金,经济差有利于宽松政策,加在一起黄金表现不错。但实证结果是否如何就需要观察。

或者说,你想把自己送去火星,你的办法是造一个火箭,那么一个设计良好,抓住发射窗口的火箭能否抵达火星,就需要理论和实证的验证。这也是有些时候我们对于先行者抱有敬意的原因,他们是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出发的。

当然,如果理论都没有,那就是飞天的万户了。

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思考自己工作的对象,到底能不能改变环境的。比方说一个经典案例,炒股的人都喜欢看企业盈利,但企业盈利和股价的相关性真的高么?

理论上这个相关性是高的,但实际情况不一定,所以如果你想做一个价值投资者,你想通过预测EPS,然后达到低买高卖,你在工作对象上没有问题,预测EPS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方法完成。但EPS和股价的关系其实不明显。

这就又是在你思考战略的时候要想的一点了,不要去做那种很模糊的东西,比方说“放水后股票涨”,这个逻辑映射不明显,所以如果你为了这个逻辑,去拼命研究是否会放水就没意义。

用贵金属的例子,TIPS和贵金属价格负相关性-0.7左右,这个我觉得就还可以,因为这个相关性还算过得去,我不至于说TIPS看准了,但贵金属一败涂地。

虽然到今天我还没有搞明白TIPS和贵金属负相关性的理论依据…这两个东西的Carry一个是经济数据公布出来的,一个是期货市场交易出来的,还经常对不上。

在最后的不确定性上我就偷懒不写了,因为大部分时候,我觉得不确定性只有两个原则:

  • 君子不利于危墙之下
  • 多行善事

第一条的意思是,比方说你看到MOVE指数或者VIX指数特别高的时候,说明市场觉得不确定性很大,那么你就别去凑热闹了。或者说,你想改变一个非常有不确定性的环境,这就没必要。

比方说你想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谈,这个事情本身的不确定性就太大了,就算你找到了一个过去可行的方法,比方说多方会谈,但你也没法应对不确定性。

当然,在生活中大部分人犯得是另一个错误,喜欢把小概率事件当做自己的大概率赌注。我觉得这是很常见的一个错误,比方说你对一些环境不满意,然后你尝试改变它,但你的方法是期待小概率事件发生,而没有工作对象。这其实是一个懒惰的做法。

永远是找到工作对象,比方说你觉得社会贫富差距大,那么你要做的是缩小贫富差距,然后你要担心的是一些让贫富差距变大的小概率事件,而不是期待一个小概率事件让贫富差距变小。

这也是实践出真知的意思。

多行善事在传统观念里面被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运气,我觉得这个理论挺好的,让大家有一些动机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就像今天的我,还有三个小时飞机要起飞,但做的核酸结果还没出来,在焦急的等待中,我可以写一个文章来舒缓自己的心情。